首页

套路视频sm

时间:2025-05-25 13:09:27 作者: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开幕 群“龙”争霸点亮“英雄城” 浏览量:50241

  中新网南昌5月24日电 (熊锦阳)5月24日,由江西省体育局、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湖正式开幕。经过23日的激烈角逐,最终18支队伍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决赛现场,赣江新区龙舟队、高新区龙舟队、红谷滩区龙舟队等18支龙舟队参赛选手登上龙舟,展开县区组33人龙舟、公开组22人龙舟以及高校组12人龙舟800米直道竞速赛的比拼。

比赛现场。 钟欣 摄

  发令枪响,伴随着岸边阵阵欢呼,一艘艘龙舟如出海蛟龙,在河面上破浪前行。参赛队员们配合默契,跟着鼓点节奏,挥桨破浪,推动龙舟在九龙湖上破浪前行,激起层层浪花。在岸边的观赛区域,众多市民游客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着参赛选手奋力拼搏的精彩瞬间。欢呼声、呐喊声、锣鼓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乐章,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经过激烈比拼,最终红谷滩区龙舟队夺得县区组33人龙舟冠军,东莞中天集团龙舟队夺得公开组22人龙舟冠军,宜春学院龙舟队夺得高校组12人龙舟冠军。

  据介绍,本次龙舟赛是“金蛇献瑞 龙舞九州”2025全国龙舟大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为止南昌市举办的最高规格龙舟赛事。赛事创新采用直道竞速赛与表演赛双轨并行的赛制,共有国内外50支龙舟队伍参赛,竞技人数超1500人。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期间,九龙湖核心区域还举办了鸿鹄大集市、啤酒龙虾节、蓬友营地节、水上世界嘉年华等群众参与度高、体验感强的活动,让“赛事火起来、活动热起来、消费旺起来”。

  作为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近年来,南昌市深度推进体文旅商融合发展,将赛事激情转化为强劲经济动能,实现“举办一场赛,带火一座城”的发展目标,龙舟运动也逐渐成为展示南昌城市形象、促进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从前有座灵剑山

团队曾一度面临规范空白、无专业辅助计算软件等困难,只能依靠实验结合多种结构计算软件相互配合计算,最终完成设计方案。以当地毛竹为主要原材料,“玲珑”竹桥经过对竹材的处理,提高其建筑性能,在原车行桥两侧各建造一座宽3.5米的竹拱人行桥,通过拱上屋顶将两座竹桥连成整体形成廊桥。竹拱桥全长168米,为中国同类桥梁之最。

人脑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体验营将持续至8月21日,华裔青少年将陆续开展画京剧脸谱、学习中国书法、体验中国武术等传统文化课程,游览漓江、龙脊梯田和“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兴安灵渠,观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参观侨资企业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考察侨资企业红顶花园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零距离了解中国悠久历史、璀璨文化,体验桂林山水美景、城乡风貌和风俗民情。

【世界说】美国 “教师荒”再升级 美媒:又是缺乏教育支持的一年,我们的教室终将空无一人!

空中,无人机抵近侦察;地面,战车马达轰鸣……新春时节,记者来到陆军某旅演训场采访,硝烟弥漫中,一场空地协同火力打击训练正在进行。

国台办:两岸守望相助应对海上突发险情是应有之道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院长黄可佳教授说,该校考古教学及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国际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访、合作发掘、夏令营等形式,积极与波兰、英国、法国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考古调查发掘等学术活动,期待未来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开展交流与合作。

河南海外联谊会换届 张雷明当选会长

王孜慧说,自己热衷“看展式社交”,喜欢和新朋友一起探索古老文物的可爱之处。“在博物馆中,你可以看见文明的兴衰,看见人类的智慧创造,文博之旅就像一场奇遇记,让我们与古人‘对话’。”

相关资讯
重压下的医学生频频崩溃,“规培”制度有解吗?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以来历代领导人倡导的科学态度,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强调,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表达了我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也指引着我们要坚持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未来中国的发展这两个角度去观察和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其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为我所用、为今所用、为将来所用,实现历史思想、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的有效贯通。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